《安徽武术史》(分卷)历经16个月的文献搜集和社会调查,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六个地级市的《资料汇编》。为了统一安排部署编纂工作及其范式标准,4月3日在体育学院会议室,召开“《安徽武术史》(分卷)编纂指导意见座谈会”。武家学派研究中心主任杨维教授主持,六个地级市武术史负责人参加。座谈围绕分卷武术史的学术框架、史料挖掘、编纂体例及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,为全面梳理江淮武术千年脉络的地方性通史编纂工作奠定基础。

安徽武术历史悠久,流派纷呈,既有徽州武术的“文武商医”融合特质,又有皖北刚猛拳种的战场遗风,以及皖南道家养生拳法的哲学意蕴。然而,长期以来,安徽武术研究呈现碎片化状态,缺乏系统性梳理。座谈会上,武家学派研究中心主任杨维教授,通报了《安徽武术史》(总卷)全四册的出版情况,并对《安徽武术史》(分卷)编纂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。
杨维指出“《安徽武术史》(分卷)编纂不仅是对地方武术文化的抢救性保护,更是对中国武术史多元性书写的重要补充。我们将以一地一册的形式,第一批分设《黄山市武术史》《马鞍山市武术史》《滁州市武术史》《六安市武术史》《蚌埠市武术史》《亳州市武术史》,全面呈现地域武术的文化基因。”他强调“规范写作标准,历史脉络清晰,叙事精炼严谨,把控身体规训,符号植入重构,微观研究深入”三十六字方针。在设计“分卷目录大纲”时,杨维教授从“宏观(整体)——微观(局部)”的新文化史视角,沿着总论到分论、章节到段落、叙事到论述、开篇到小结、脚注到尾注、前言到后记等逐层递进,详细地做出了解释说明。
座谈会上跨界对话成为亮点,付荣建议史料考据,需深入挖掘明清徽商文书、地方志中“以武护镖”“团练武备”等记载,结合民间拳谱、口述史补全史料链。侯俊杰提出应借助动作捕捉技术,将濒危拳种的招式数字化留存,“让古籍里的龙形、虎扑真正动起来”。杨晓斌强调需跳出“技术罗列”,关注武术与徽州宗族社会、道家哲学间的互动,“例如齐云山道观如何将阴阳八卦化为拳理”。针对编纂体例,负责人们形成多项共识:建立以历史朝代为纵轴,以地理文化分区为横轴,穿插“武术与移民”“武术与战争”等专题研究的时空双轴框架;增设“武人列传”“拳场社会”章节,通过个体生命史折射武术生态的微观叙事突破;配套开发AR地图,扫码即可观看亳州五禽戏、芜湖盾牌舞等非遗武术演示的多媒体融合。
最后,杨维表示“《安徽武术史》不仅是学术工程,更是文化赋能行动。未来将依托编纂成果,设计跟着拳谱游安徽线路,开发武术主题研学、数字文创产品,让传统武术活在当代。”据悉,编纂工作于2024年初全面启动,预计2027年完成分卷出版。这部江淮武学的“基因图谱”,或将重塑中国武术史的地方叙事范式,为大美文化安徽做出贡献。
撰稿:刘龙二审:陈芳芳三审:白明